20060219大安堂主日證道『接納』羅馬書141-6

 

有一次我跟吳牧師去爬山,我們往上坡爬了十幾分鐘左右,迎面來了三位很年輕的比丘尼。那一次是我們剛開始爬山不久,腳力和肺活量都還不太好,所以那時候我們兩個人一邊爬,一邊大口喘著氣。當那三位比丘尼接近我們的時候,她們一個接著一個的向我們打招呼。通常爬山的人照面時都會打招呼的,大部分的人不是說「早」,就是說「你好」,那三位比丘尼向我們打招呼時講的是「阿彌陀佛」。當時我跟吳牧師愣了一下,那三位比丘尼往下坡走,走得比較快,我們來不及向那三位比丘尼回禮,兩個人只是大口氣小口氣的喘著繼續往上爬。

 

等我們身體「熱機」熱了差不多了以後,也沒有那喘了,就開始討論起來。我說:「剛剛應該馬上回答她們說,哈利路亞。」不過轉念一想:「「哈利路亞」她們聽得懂嗎?」就像我從小到不知道聽過多少次來自印度梵文的「阿彌陀佛」,在路上也看過無數的電線桿、牆壁上用中文寫的這四個字,但到現在還是不知道這四個字的意思,如果跟那三位比丘尼說來自於中東希伯來文的「哈利路亞」,她們會明白這是什麼意思嗎?她們會不會以為我們在說「哈利波特」?最後我們決定,下一次遇到她們時要說:「耶穌愛你。」不過,到現在已經過了三個多月,吳牧師也離開台灣了,我還是差不多每個禮拜一去爬山,但都還沒有再遇到她們。(我要聲明,我持續的爬山是為了身體健康,不是為了找機會遇到那三位比丘尼。)

 

信仰不同的人,在很多方面隔閡都蠻大的,光在宗教的專門用語上,常常彼此都很難了解對方的意思。人類彼此了解的基本工具是語言,語言不同的人,要同行或同工是非常困難的。創世記十一章記載,人類原本的語言都是一樣的,有一天大家商量造一座城和一座塔,塔頂高可通天,為了宣揚人類自己的名。後來這座城和塔沒有造成,因為人類的語言變亂了,大家無法溝通,結果工作停了,人也散了。

 

羅馬書的內容是一個又一個主題串聯起來的,第一章到十一章談因信稱義的教義,十二章以後談基督徒的信仰實踐,兩大部分都各有好幾個不同的主題,十四章一節開始一個和前面不同的主題,這一個主題的段落一直到十五章十三節才結束,在整個信仰實踐的部份,這一個主題的篇幅是最長的,談的就是我們今天的題目,「接納」。保羅要我們接納誰呢?跟我們不一樣的人,這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,有多不一樣?其實差異並不大,但我們從保羅用了這麼大的篇幅談「接納」,可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。

 

保羅所談的接納,不是基督徒與回教徒之間的問題,也不是談基督徒與佛教徒的問題,他是針對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的接納講的。在我們今天看的這六節經文中,舉出兩種狀況需要基督徒彼此接納,這兩個狀況在保羅的其他書信中都曾經討論過。

 

哥林多前書八章及十章中,保羅都有針對住在哥林多城的基督徒,在吃肉的問題上做過討論。在羅馬帝國的大城市中,哥林多城是一個海港城市,這裡的經濟活動非常活躍,同時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和信仰也在這裡匯集,這裡是一個典型的多元文化城市,加上羅馬帝國的宗教背景以多神信仰為主,所以哥林多這個城市對基督徒來說,在信仰上的壓力是非常大的。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每天要分辨肉類的來源,因為哥林多城市場上所賣的肉,幾乎都是拜過偶像後再拿來賣的,如果要吃肉,很難保證不吃到祭拜過偶像的。

 

在使徒行傳十五章有一個會議紀錄,這個會議是針對接受福音的非猶太人,應不應該接受猶太人傳統的割禮做討論。後來的結論是,非猶太人信耶穌後不需要受割禮,但祭過偶像的食物和血,並勒死的牲畜(因為勒死的牲畜沒有經過放血,吃勒死牲畜的肉時,也會吃到含在肉裡面的血)和姦淫這四件事要禁止不做。姦淫是道德的問題,其他三件事都跟異教的活動有關,重點不在於能不能吃題,而是不要參與到異教的活動中。這一個決議,後來成為所有非猶太人基督徒共同遵守的規定。

 

保羅寫信給哥林多城市的基督徒,針對吃到祭過偶像的問題告訴哥林多基督徒,凡是拿來作為食物的東西都是上帝賜給人的,不管那些東西是不是祭拜過偶像並不重要,只要存著感謝上帝的心吃就可以了。但是有一些人,對拜過偶像的東西非常不安,他們不但自己不吃,也希望別人不吃。保羅說,如果我們吃了叫他們良心不安,為了他們的緣故,就不吃算了。

 

從羅馬書十四章這段內容來看,顯然這個問題後來又繼續演變。有一些人為了不吃到拜過偶像的肉類,乾脆吃素算了。保羅用「軟弱」來形容這種人,他所說的軟弱是指信心軟弱,不過這種信心軟弱不是「信不過上帝」,而是屬於他們個人看法的問題。就像台灣,只要被媒體報導為「黑心食品」的東西,第二天那種食品的市場馬上完蛋,不管是不是「黑心」工廠製作的,連「白心」工廠生產的沒問題產品也一樣沒人買了。保羅談到那些人,在當時的環境很難避免吃到拜過偶像的肉,寧願犧牲吃肉也不要跟拜偶像的任何事情有所牽連,便乾脆選擇吃素算了,這是一種比較偏向禁慾主義的極端作法。

 

保羅說:『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;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。』我們從這樣的話中,很明顯的看見這件事在基督徒之間已經形成對立了。很可能當時,敢吃市場上賣的肉的基督徒,看那些只吃素的的基督徒信心太過於軟弱,不相信上帝所賜的食物,不會因為拜過偶像而造成身體跟靈命的虧損;另外一方面,那些吃素的基督徒認為,不拒絕吃拜過偶像肉的基督徒,為了口腹之欲而沒有完全與拜偶像的事有清楚界線。雙方面各有立場,也不接受對方的想法,除了在這個問題互相對立以外,慢慢的會變成分裂。

 

另一個保羅提到需要彼此接納的問題是,「守日子」的看法不同。舊約律法規定要守的日子很多,加上猶太人在兩約期間產生的節日,在新約時代的猶太人,每個星期有安息日要守,每七年要守一年的的安息年、每五十年要再加守一年的禧年,在一年當中要守的節日有普珥節、逾越節、五旬節、贖罪日、住棚節、修殿節等六個節日,這些節日最少一天,最多七天,對傳統猶太人來說,這些日子有他們的民族及歷史意義,但對非猶太人基督徒而言,不一定是有意義的。

 

不管是猶太人或非猶太人,都有重視「守日」及不重視「守日」的人,守日子的人通常都是比較執著的,一板一眼的遵行宗教上的律法與傳統,而不重視日子的人,常常在時間上用比較彈性的安排,來進行他們對上帝的敬拜。兩種不同的作法,也是造成隔閡的因素。

 

在基督教裡面,比較有爭議性的焦點是,基督徒應該在禮拜六或禮拜天敬拜神?有的宗派堅持按照舊約律法,要在安息日敬拜上帝,舊約的安息日是今天的禮拜六。有些宗派雖然在禮拜天聚會,但他們堅持這一天代替了原本在禮拜拜六的安息日;另外一種看法是,基督徒不守安息日了,而是以耶穌基督復活的那一日作為主日,那一天是禮拜天。這三種看法中有兩種根本沒有差別,只有名稱上的不同。但在教會歷史中,各自堅持己見的宗派,在他們的神學系統中一定都不接受與他們不同觀點的解釋。

 

除了吃不吃肉、要在禮拜六或禮拜天聚會之外,其實教會間還有數不清的問題在那裡爭論。例如信耶穌以後受洗,應該要全身浸到水裡面才算數,還是在頭上滴幾滴水也可以?分聖餐時的杯,要一人一個杯,還是一個大杯大家輪著喝?聖餐餅是不是一定要用不含酵母成分的餅?很多原本跟重生得救無關的問題,為了見解上的不同,而造成在相同信仰中的人彼此不接納。這類的情況,也會出現在教會事工的進行過程。今年農曆年之前,我們全家去花蓮度假時,有一天去參觀一個阿美族的教會,這個教會在東部很有名,因為那個教會所在的村子有兩百個左右的村民,每個禮拜天在教會聚會的人大約都有八十個人以上,這個數字背後的意義,代表那個村子的大部分村民都是那個教會的會友。因為通常不是每一個人在每一個禮拜天都能參加聚會的,有的人或許要加班,有的人出遠門了,有的人生病了,所以每個禮拜都有八十幾個人聚會,代表那個教會的穩定會友至少有100-150個人。那個教會是一個很成功的社區教會。

 

我們參觀那個蓋在山坡上的教會後,大家都在稱讚教會蓋得很好,但是那位牧師說:「教會蓋得好有什麼用,不蓋教會沒事,蓋教會時大家常常吵架。」我們問他會友在吵什麼,他說:「都是為了牆壁上的圖案、油漆用什麼顏色、用什麼椅子、做什麼窗子,這一類的事吵架。」他說教會建堂完成以後,人數少了一半,過了好幾個月以後,人才又慢慢的回來。

 

面對持有不同看法的人,保羅說:不要論斷,也不要批評。在第六節他說:『守日的人是為主守的;吃的人……感謝上帝;不吃的人……也感謝上帝。』保羅提醒我們,與我們作法不同、想法不同的人,事實上,大家都沒有離開上帝,大家都是以上帝為中心,在盡自己最好的努力,用自己最虔誠的態度跟隨主。

 

有一次,我們主日聚會後大家吃飯都吃得差不多了,突然有一對兄弟為了搶一顆球打起架來了,旁邊的人把他們拉開後,問他們為什麼打架,結果這一對兄弟同時講的答案一模一樣:「我要把這顆球拿給林懇玩。」他們話一講出來,彼此看了一下對方,然後顯出很不好意思的表情來。如果願意多去明白別人的心,我們將會對別人有更多的接納和包容,而且也省去很多教我們受虧損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