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60423大安堂主日證道『等候與機會』尼希米記2:1-10
大部分的人遇到問題的時候,常常會問「為什麼會這樣?」、「是誰該負責?」,卻很少問自己能夠採取什麼行動參與問題的處理。也許是因為我們覺得自己太渺小了,沒有地位、沒有資源、沒有能力,所以遇到問題時的第一個反應是想到別人。有一本在台灣最近兩年多印刷超過三十次的書,書名叫做「QBQ!問題背後的問題」,QBQ就是「The 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」的縮寫,這是一本談個人擔當的書。QBQ的精神就是,「藉著提出更好的問題,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。」這本書的作者指出,也許我們能力、地位、資源各種條件都是有限的,但不代表我們不能做什麼。我們每一次遇到問題的時候,改變負面的發問習慣,是可以在問題本身當中,找到處理問題的方法的。
尼希米記是一本教導我們學習處理問題的書卷。上個禮拜我們在第一章看到,尼希米聽到一個壞消息,這個壞消息雖然離他非常遙遠,對他來說也沒有什麼切身的利害關係,但他聽到這個消息後的反應是非常傷心。從他的反應和禱告中,我們看到尼希米有四個超越,他超越自我的安逸,聽到問題後有所感受、他超越表面的現象看問題、他超越問題的當下看未來、他也超越現況做計劃。尼希米是聖經中少數用很短的時間,把問題處理好的人之一,他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事情。
今天我們看的這一段聖經所記載的事,距離第一章記載的事情已經過了四個月了。當尼希米聽到他同胞及祖先的故鄉,耶路撒冷城的城牆毀壞、城門被燒毀後,他在傷心中向神禱告,但是禱告之後似乎什麼事都沒發生,尼希米照常在波斯王面前當酒政,從今天的聖經可以看出來,在沒有發生任何事的四個月當中,尼希米臉色還是很好,他沒有把自己心裡面的傷心憂慮情緒帶到工作上,所以波斯王一直都不知道尼希米有心事。四個月過去了,尼希米心裡面沒有淡忘關於耶路撒冷城的情況,反而負擔越來越重,終於有一天,波斯王察覺到這一位從來都是面帶笑容的人表情怪怪的,於是一針見血的說出他心裡有愁煩的事。
我們從第二節尼希米的描述可以看見,當波斯王察覺他心裡愁煩的時候,不會是要安慰他或開導他,很可能這個是尼希米在事業上的最大危機,一個在王面前服事的人,責任是分擔王的工作,但他有事讓他不能專心工作了,如果王不高興起來,隨時可以把他撤換掉。所以他才會說:『我甚懼怕。』不過尼希米用了QBQ的法則,引導他的老闆,讓他的老闆成為他處理問題的幫助。波斯王問:『你既沒有病、為甚麼面帶愁容呢?這不是別的、必是你心中愁煩。』這是一個停留在表面的問題,尼希米用另一個問題回答王的問題,他說:『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荒涼、城門被火焚燒、我豈能面無愁容麼?』尼希米先回答了王的疑問,然後發一個問題給王,他讓波斯王站在他的立場為他著想。尼希米為耶路撒冷城的問題得到解決打開了機會。
如果你是尼希米,當波斯王注意到你工作時氣色不好,問怎麼了的時候,你會怎麼回答呢?我也許會回答:「我的弟兄不久前從耶路撒冷來看我,告訴我那裡的情況很糟糕,生活很困難,日子都過不下去了。國王啊!能不能讓我的弟兄、我的一些朋友,在王宮裡找一份工作?」若是你是波斯王,聽到這樣的請求時,會有什麼反應?政治敏感度比較高的人,恐怕會想到「這個人打算在王宮中建立勢力嗎?」或者做事一板一眼的人,會認為尼希米不懂得規矩。我們從尼希米對波斯王的回答中,可以看見,尼希米在聽到壞消息四個月後還念念不忘耶路撒冷的問題,他在等候最好的機會,一個他能夠去擔當問題的機會。
我們今天看的這段聖經中,波斯王問了三個問題,『你既沒有病、為甚麼面帶愁容呢?』;『你要求甚麼?』;『你去要多少日子、幾時回來?』除了第一個問題,後面兩個問題已經明白顯示,波斯王願意幫助尼希米處理所關心的問題,尼希米的回應讓我們看見,他在等候這個機會來到之前的四個月,他是有做預備的。他有三種在等候中的預備。
一、心理預備
尼希米第一個預備是心理預備,他告訴自己要去承擔更重要、更困難的工作。當波斯王問他說:『你要求甚麼?』尼希米沒有求王派別人去耶路撒冷,他說:『求王差遣我往猶大、到我列祖墳墓所在的那城去•我好重新建造。』
上個禮拜我們看到尼希米在酒政的職份上,是一個地位崇高,又不辛苦的工作。他的工作主要是動嘴巴,王所喝的、吃的都先經過他的嘴巴試吃,如果沒有問題才給王用;另外他有的時候也要回應王講的話,也許有一些精神壓力,但基本上來說,這個工作不算辛苦。尼希米從一個只需要動嘴巴的工作,改變成去耶路撒冷重建城牆的工作,兩者的差異非常大。通常人作事只會想要越做越輕鬆,很少有人想越做越辛苦的。從辛苦的工作變成輕鬆的工作,不需要做什麼心理預備,但反過來從輕鬆變成辛苦,需要做心理預備了。
有一位美國的神學家,叫做尼布爾,他有一篇很有名的禱告文內容是說:「願上帝賜我平靜,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;願上帝賜我勇氣,改變我能改變的事;願上帝賜我智慧,了解那些事可以改變,哪些事不能改變。」QBQ這本書的作者,把這個禱告文裡面的「事」改成「人」,他這樣說:「願上帝賜我平靜,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勇氣,改變我能改變的人;願上帝賜我智慧,了解那個人就是我自己。」
什麼叫做心理預備?其實心理預備就是認識自己是怎樣的人,當我們對一件事有負擔之後,我們應該先想自己能夠做什麼,而不是想有什麼人能來背負這個擔子。我們要從動嘴巴的人改變成為動手的人,如果我們的負擔是正確的,是上帝喜悅的,上帝第一個要用的人就是我們自己。當我們自己有具體的行動時,別人才有機會了解我們的負擔是什麼,然後跟上來與我們同工。
二、具體化的預備
尼希米第二個預備是,為實現目標作具體化的預備。尼希米除了把他的負擔跟波斯王講清楚外,他還額外的主動要求王沒有想到的事,7-8節說:『王若喜歡、求王賜我詔書、通知大河西的省長、准我經過、直到猶大•又賜詔書、通知管理王園林的亞薩、使他給我木料、作屬殿營樓之門的橫梁、和城牆、與我自己房屋使用的•』
從這兩節經文的內容,我們可以肯定尼希米在四個月當中,已經為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做過功課了,他充分了解重建耶路撒冷城牆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,才能很清楚的向波斯王提出要求。尼希米知道他不是要去蓋新的城牆,他不需要很多石頭,城牆所需要的石頭都已經堆在那裡了,他要做的工作是把被拆散的石塊重新疊好,把城牆的破口修補起來,他也要去把被燒毀的城門重新做好,他需要大量的木材。這些需要不是四個月前,他聽到他的兄弟來告訴他時馬上能夠清楚的。在四個月當中,尼希米除了禱告之外,他一定要更仔細了解耶路撒冷城牆毀壞的狀況,他才能在王面前談這件事。他為他的負擔做了具體化的預備。
上個禮拜我有提到,不只非基督徒常常誤解基督徒的信心,連基督徒自己也沒有正確理解信心是什麼。非基督徒誤解我們只會禱告,不會做事;基督徒中也有人以為上帝使用我們以外的人來幫助我們,我們只要等候上帝成就就可以了。這種觀念絕對是錯誤的。雖然我們不是靠自己面對問題,但我們也不可逃避自己在問題中的責任。
有一天我接到一個人的電話,他告訴我他遇到非常困難的情況,這個情況如果沒有解決的話,他不但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,連他的生活也會過不下去。他跟我說,他的房東要他搬家,但是他搬家的話,他就會失去社會局給他的救濟金,因為社會局要他有房屋租用契約,才能夠給他錢。這個人一直怪他的房東要害他,當我聽了一個階段後,我開始問他一些問題,關於他的生活習慣,有沒有打擾過房東或曾經讓房東不高興的事。這個人還不錯,他慢慢回想後,承認有一些問題是他的責任,他不能全部怪他的房東。
如果我們想處理問題,最根本的就是要面對現實的狀況。除非我們了解問題出在哪裡,有哪些具體的需要,否則我們的負擔只會停在起步的階段,很難開始有行動去面對問題。
三、為克服攔阻做預備
尼希米第三個預備是,為克服攔阻做預備。第10節說:『和倫人參巴拉、並為奴的亞捫人多比雅、聽見有人來為以色列人求好處、就甚惱怒。』參巴拉和多比雅不是奴隸,他們跟尼希米一樣,在波斯帝國中有很高的地位,聖經說他們是「為奴的」,意思是指他們在種族上不是波斯人,他們和猶太人一樣是被波斯帝國統治的外族人。這些跟猶太人相同處境的人,後來想盡辦法攔阻猶太人重建城牆,除了他們自己種族的人以外,他們還煽動其他種族的人來找猶太人的麻煩。
尼希米本人雖然跟參巴拉和多比雅的立場一樣,都是被統治者,也都是為波斯王作事的臣僕,但他沒有因為自己在宮廷裡面,有機會接觸敏感的問題,而變成「深喉嚨」,或別人爆料的消息來源,他趁著自己在王宮中所見到的事情,未將來要克服困難做預備。他向波斯王求兩個「詔書」,讓他將來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時,得到合法的保障和資源供應。
尼希米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,他不但為他的目標作預備,他也為克服攔阻達成目標的是做預備。有的時候我們不喜歡還沒做事之前,聽到很多洩氣的話,結果等到問題真的發生時,我們不是措手不及就是提早放棄。工作不能完成,不一定是我們的計畫或努力不夠,而是我們沒有預備好面對挑戰。
尼希米對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有負擔後,他還不知道什麼時間有機會去做這件事,但他在等候中不斷的做預備。他預備自己能夠實際的參與、他預備具體的工作,也預備面對攔阻。我們可以學習尼希米的等候,不要把時間用來怨嘆沒有機會,應該把時間用來預備自己能夠抓住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