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.6.21
『填補空虛』
傳道書11:1-12:8
這學期以來,我改得勝課程的作業時,有兩個學生常讓我不知道要怎樣回應他們。有一個老是說,他最大的問題是家人限制他出去玩,或不准他看電視;另外一個卻說他沒有問題,再不然就說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自殺。這兩個學生的表現,反映出兩種負面的人生觀,一個認為人生是充滿限制的,自己並不能決定要怎樣生活;另一個感覺人生是很無奈的,管它什麼問題不問題的,反正到最後一死了之就沒事了。當人存著負面的人生觀時,實際上是心中有一個需要填補的空虛,他們原本是渴望滿足的,但經過一再的挫敗、失望以後,他們用消極的態度看人生。
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。科學家把白老鼠置於籠子裡,籠子有個唯一出口,門沒有關,但是上面通了電流。籠子裡開始放水進去,水位開始慢慢的上升,老鼠很害怕,就拼命的掙扎要跳出籠子。當牠開始往門口衝的時候,第一次碰到門口的電流,被電擊了一下,馬上落回水裡;水位繼續在升高,老鼠又往門口衝,又一次的電擊,老鼠再度落回水中,這個動作經過五、六次以後,科學家把籠子門口的電流關掉,門還是敞開的,籠子的水位又開始上升,可是這一次老鼠放棄了掙扎,靜靜的讓水淹過牠,活活的淹死在通行無阻的大門口。
這段話是一篇文章的上半段,上禮拜在網路上看見的。作者是藥學研究所畢業的姊妹,她有一雙小兒痲庳很嚴重的腳,但她有許多方面的恩賜。那一篇文章談完老鼠的實驗後,她說「我算是個放棄掙扎的人吧,如果你剖開我的心,你會發現那上面佈滿傷痕,我已經找不到可以縫補的地方了。」她沒有說她遭遇什麼事,但她最後的一段話是這樣的「活著很累,當你從小到大受盡挫折,當你總是被人排斥,當你對未來不再抱著希望,活著真的很累。不要再對我說,耶穌是我未來的希望!我只是上帝的白老鼠,一隻放棄掙扎的白老鼠,我想到自殺的三毛,我想到自殺的川端康成,也許我會拼命的寫,然後在我出書之後自殺!」
這位姊妹曾來過我家參加網路的聚會,她是一個非常會寫文章,對生活很認真的人。我知道她寫這樣的文章,絕對不是隨便說說而已。她住在台南,我打聽到她的電話後,就跟她連絡上了,她把一連串的遭遇講給我聽,而且是一邊哭一邊講的。她所受的傷害不但來自非基督徒,也來自基督徒。她的心就如她所說的,上面佈滿了傷痕。
傳道書是一本對人生非常寫實的書,這卷書把人生各樣的困境描述得很透徹,時常用虛空來形容人生在世,在各種處境下的結果。看起來似乎很灰暗,讓人覺得人生沒有盼望。不過如果你仔細察考傳道書,你會發現這是一本告訴我們,要如何面對人生的書。傳道書把世界的事用虛空來形容結局,不是要叫我們消極,而是要我們用健康正確的態度去面對。人生原本就是充滿限制跟無奈的,我們雖然可以追求享樂、追求智慧、追求財富,在生命的限制之下,都會成為虛空的。除非我們願意讓神掌管我們的人生,否則心中的空虛是沒辦法填滿的。
今天所看的經文有兩個主要的段落,第一段是十一章一到六節,告訴我們面對生命中的限制,要怎樣生活;第二段從十一章七節到十二章八節,面對生命的無奈,要存著什麼態度生活。
在傳道書中,有許多猶太人傳統的格言和諺語,在字面下有另外的意思。十一章一、二節跟作生意有關,現代中文譯本把這兩節翻譯做:『把你的錢投在對外貿易上,總會有贏利的一天。要在不同的地方,或好些地方投資,因為你不知道在這世上會遭遇甚麼惡運。』猶太人會作生意舉世聞名,他們很懂得投資理財,在歷史上,猶太人雖然在許多國家中受許多不合理的限制,他們總是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生存方式。傳道書的作者,藉著猶太人的諺語告訴我們,要盡到選擇的責任。我們的人生是有許多限制,但在限制中我們還是有許多不同的選擇,為自己的生活負責。用選擇來突破限制,是生活的第一個責任。
要突破生命中的限制,我們的第二個責任是行動。雲若滿了雨,就必傾倒在地上,這是一項人力不能抵抗的自然法則,看風的必不撒種,望雲的必不收割,是指人逃避行動的責任。按照聖經當時的農業背景,撒種時最怕大風將乾的泥土連同種子吹走,但收割時下雨會造成很大的損失。我們不應該等到完美的客觀環境才開始行動,如果怕風把種子吹散而不撒種,就會一事無成;如果怕雨水會落下而不動手收割,就會遭受更大的損失,甚至一點收獲都沒有。種稻米的農夫,很怕稻穀成熟還沒收割前下雨,遇到這種情況時,那些成熟的稻穀會發芽,這些發芽的稻穀沒辦法處理成稻米,不過還可以拿去釀米酒,發芽的稻穀雖然價格不好,但總是比放著爛掉全部變成廢物好。
我們還有第三個責任,可以幫助我們突破環境上的限制,這個責任就是努力。人生充滿許多不知道的事,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事,我們常常無法完全清楚知道,更何況上帝的作為,我們也是常常不明白。在傳道書十一章一到六節中,就出現四次你不知道,為了勸我們接受自己的局限,不要等到所有的限制都不見了才行動,要把握現有的機會,多作工,雖然不知道那些事會成功,總要盡到努力的責任。
神把我們放在一個環境或狀況裡,都有祂的目的。祂不會把我們當成實驗室裡的白老鼠,讓我們受盡折磨後再把我們弄死。雖然在我們的人生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限制,不管外在會內在的,總不會沒有選擇。傳道書的作者告訴我們,要盡到選擇的責任,並且要採取實際的行動,然後努力的去做。能把人生中的虛空填滿的人,懂得選擇、懂得行動也懂得努力。
我們也許都有一些經驗,有時會遇到一種人,他把他的問題帶來找我,問我要怎麼辦,聽他講了一大堆以後給他一個建議,他卻告訴我他還有困難,要我再告訴他別的建議,接下來他又講了其他的困難,就這樣反反覆覆的談,問問題的人還是沒有答案,我們卻已經搞不清楚他的問題是什麼。這樣的人很難為自己的人生負責,整個人生被各樣的煩惱纏繞著,他們習慣在痛苦裡生活,這是一種極端。
忽略神將來要審判,而懹自己隨著情欲放縱生活的人,是另一種極端。十一章七節到十二章八節告訴我們,應當享受現在、顧念未來。人要享受神所賜的生命和福樂,但不要忘記人生原是有限的,人所要追求的不是歡樂而是神自己,並要認識到人一切所作的事將來都要受神的審判。我們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追求快樂,卻不要為以後留下後遺症。
越來越多人追求沒有後遺症的生活方式,吃有機肥料種的疏菜,食物裡不放太多的糖份跟鹽份,為的是怕得到糖尿病、腎臟病。最近有一種衣服要開始流行,這是穿在裡面的衣服,用沒有化學肥料跟農藥種的棉花做原料,免得身體被化學物質影響。我們應當用這種觀念生活,不過不是為了身體的問題,而要為了跟神的關係。
傳道書十二章三到六節,用房子比喻人的身體,描述人年老衰敗的樣子,「看守房屋的」是手,「有力的」是腿,手腳的力量失去了;「推磨的稀少」是牙齒掉了,「從窗戶往外看的都昏暗」是眼睛看不清楚了。「街門」:是耳或嘴脣的感覺也慢慢失去。「雀鳥一叫人就起來」:指老年人難以熟睡,「歌唱的女子也都衰微」,指聽覺或說話能力的衰退。「人怕高處,路上有驚慌」:描寫害怕高處及怯於出門的情形。「杏樹開花」:是指頭髮變白,「蚱蜢成為重擔」:體力衰退。「人所願的」:原文為植物名,這裡大概是代表人的食慾或性慾。作者以荒廢的家園比喻生命的完結,一切活動的終止。
人生最後的結局並不是段經文所形容的景況,而是面對神的審判。身體衰敗是生命中的無奈,但我們可以從年幼開始,就預備自己面對神,不要讓世界的罪惡污染我們,要知道生命中的限制,對自己的生命負責,不逃避也不放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