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.1.9主日證道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『愛到底的服事』

路加22:24-27、約翰13:1-15

 

  上週三去參加一個研討會,講員是去年在台灣教會間很轟動的一本書的翻譯者,那本書叫『直奔標竿』,這本書的作者叫華克理牧師,他在二十年前開始建立教會,除了母會有一萬五千以上的人聚會外,還另外拓殖了三十個教會。華克理牧師用他建立教會的經驗寫成這本書,主張我們應當回到聖經中,尋求神的心意,確定教會的目標,然後向著目標推動事工。翻譯這本書的是一位姊妹,他翻譯這本書的過程中,到那一個教會採訪好幾次。他的分享,有一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。他在馬鞍峰教會看見因為有許多人進進出出,所以有許多人在教會中打掃維護清潔,他訪問一位正在掃廁所的壯年男子,問他平常自己的工作是什麼,這個男子說他自己做一點小生意,訪問者請他描述一下他生意的規模,這位男子說,他的公司大約有二百名員工。這位弟兄事實上是教會執事會的主席,他信主的時間是四年多。翻譯『直奔標竿』的姊妹後來問牧師,他們如何讓一個信主不是很久的人,那麼快地成為教會的核心同工,華克理牧師說,只是按照聖經的教導去做,帶領人委身基督跟隨基督。那位姊妹另外分享一件書中沒有寫的事,當馬鞍峰教會建堂時,在第一個禮拜就有超過兩千萬美金的認獻(差不多六億兩千萬台幣),這些錢有很大部份是由一百多個家庭奉獻的,他們把自己的房子賣掉,換小房子或租房子住,華克理牧師說,他們只是按照聖經的話去做。後來這些家庭沒有一個例外,神祝福他們後來住的房子都比原先的房子還大還好。

  我們從聖經中看見,做門徒是主對每一個基督徒的心意,但同時也看見並不是每一個人一開始就能成為好門徒,甚至跟隨耶穌三年多的人,對門徒的觀念也還模糊不清,他們在耶穌被釘十字架前還為了地位高低爭論不休。他們帶著世界的觀念一起用逾越節的晚餐,充分把人的本性表露出來。這種爭奪地位的特性,事實上並不是人類的專屬特性,在動物的行為上也常常出現。一群動物常常在進食的時候顯示出地位高低來,如果你把一群雞放在一個範圍裡面,然後撒一把米在牠們中間,用不了多久就會產生一個權力結構來,最凶最壯的雞站在食物最多的地方,比較不凶不壯的在食物較少的區域,最弱小的就被擠到吃不到食物的地方,除非那些又凶又大的吃飽了,還有剩下才會輪到牠們。動物學家稱這種權力的結構為「啄食次序」。在人類的社會中,其實上也充滿著「啄食次序」,人看人常常先看對方的地位有多高、權力有多大、金錢有多少,無形中把屬於動物的生存法則當成生活方式,結果變得功利自私。

  耶穌跟門徒一起過逾越節,門徒為了坐席的位置起了爭執,他們爭執的重點是要坐得最靠近耶穌。我們都看過達文西的「最後晚餐」那幅畫,在畫裡面是一個長條桌子,耶穌坐在中間,十二個門徒各分六個坐在兩邊,其實這幅畫並不符合聖經的背景,逾越節晚餐的桌子應該是排成ㄇ字型的,最大的位置是中間,然後按照左右排下去,越靠中間的位置是身分越高的人坐的,在逾越節的晚餐中,每一道菜都由坐在中間位置的人分給左右兩邊的人傳下去,越靠近中間的人,自然有越多選擇食物的機會。門徒間的爭執正好是動物學家所謂「啄食次序」的爭奪。

  我們把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的記載連貫起來,看見耶穌處理門徒的爭執,是以一個行動來教導他們,讓他們明白門徒的地位如何建立。路加形容耶穌說:『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,就愛他們到底。』耶穌去洗每一個門徒的腳,來表達這種愛。耶穌要每一個做門徒的人,學習他的榜樣。耶穌期待做門徒的人,是有行動的門徒。逾越節的晚餐中,耶穌教導門徒必須具有三種特性。

  第一個特性是,能擔大責任也肯做小事。所謂的小事不一定是簡單的事,許多被視為小事的事往往是辛苦又麻煩沒人樂意去做的事,耶穌為門徒洗腳原本是僕人的事,那一天他們借用一個人家的房子作為過逾越節的地方,自然沒有所謂的主人去招待客人,耶穌跟門徒都是一樣從外面進到屋子裡的人。在耶穌那時代,一個正式在家庭裡的聚會,都會安排僕人在客人進屋子前洗腳,這種安排一方面讓進門的人感覺舒服,另一方面也保持房子乾淨。我第一次去大陸時就遇到類似這樣的接待,但不是洗腳。我們去鄉下看一些教會的聚會點,一進門就有人發給我們每人一條新毛巾,然後打一盆熱水來。後來我注意到打水給我們的是師母,那盆水是用燒煤球的爐燒的,對我們在塵土飛揚的路上坐了一整天車子的人來說,洗那一把臉真的是一種非常舒服的招待。

  耶穌在門徒為座位爭執時,默默的脫掉外衣,打一盆水,腰間束上一條手巾,開始一個個的洗去他們腳上的塵土。耶穌不久之後就要被抓拿,被審問,被釘死在十字架上,完成上帝的救贖計劃,他卻在這樣的時候為門徒洗腳。他要門徒看見在他們當中,地位最高的夫子,將要擔負救贖全人類的耶穌基督,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主。耶穌帶領門徒,在他們身上有未來的計劃,教會要由這些人來建立,這些人將來是什麼樣的領袖,就會建立起什麼樣的教會。有一篇短文把領袖跟老闆的對比描述的很貼切。

【老闆驅策他的屬下,領袖引導他們前行;老闆看重權力,領袖注意關係;老闆散播恐懼,領袖引發熱誠;老闆在工作失敗時問:這是誰做的,領袖問:應該怎樣改善;老闆常說「我」,領袖常說「我們」;老闆知道事情怎樣做,領袖以身作則去做;老闆說「你去」,領袖說「我們一起來」。】

  做門徒的第二個特性是,看見問題時願意動手去解決問題。上週三的研討會的講員是一個第四代的基督徒,他分享關於他的教會經驗。這位姊妹的曾祖父是第一代的基督徒,信主之後就開始當傳道人,在台灣中南部一共建立了大約一百五十個教會,接下來的第二代、第三代、到他第四代,當中有許多子孫都是傳道人。他們家族每年都有聚會,有好幾百人參加,在聚會時請當牧師傳道人站起來,有兩百多人,當醫生的站起來,也有兩百多人,另外當老師的也有一百多人。講員分享,他研究他們的家族歷史發現,有兩種人比別人早死,一種就是當醫生的,另一種就是當師母的,都是累死的。他說,他不願意當寡婦,也不願意早死,所以他絕對不嫁給醫生和牧師。他自己的父親也是牧師,從小他就在教會中看見,父親跟母親為了滿足會有的需要,常常累得半死,連他是牧師的女兒也常被要求做這個做那個,聚會沒有司琴時找他,團契沒人當輔導時找他,教會沒人打掃時,陪著爸爸媽媽做,他實在怕極了。後來他結婚的對象果然不是醫生也不是牧師,是一個研究材料科學的博士。但他先生後來越來越熱心,在過去的五年間,他們建立了三個教會,有自己的工作也牧養教會。

  教會的建造不是靠看見問題和需要的人,而是靠動手的人才能建造起來。人的眼睛常常會看見兩種問題,一種是重要的問題,另一種是現在就要處理的問題,耶穌的門徒看見位置很重要,耶穌卻看見他們腳上的塵土要洗。當我們說,我願意愛上帝的時候,我們的眼目看見了什麼?上帝把一些人放在我們的生命中,讓我們去學習愛。一個多禮拜後美環要去美國看他妹妹,其實也是去幫忙照顧Ivan,當他跟我商量時,我很贊成他去,說實在的我是為了Ivan。因為聽說他開始要經歷ABC的困難了,他才讀幼稚園,中午的便當帶米飯時會被同學嘲笑,回到家也開始不說中文了,我覺得他心理上蠻需要支持和鼓勵,就贊成美環去。

  Ivan跟我們住的那一段時間,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很愛他的,一個兩歲的小孩其實是很可怕的,上帝把他放在我們家中五個月,讓我學習愛。我覺得真正開始愛他的關鍵是幫他洗屁股,原本這件事都事美環做的,有一次美環要我處理,當我把他的尿布打開時,那一股味道沖出來,我馬上又把他包起來抱去給美環,Ivan每次上大號都是吃飯時,那次也是一樣,我把他交給美環後飯也吃不下去了。有一天,美環逼我一定要學會處理,我把他抱到浴室,手伸很長的解開他的尿布,然後用蓮蓬頭沖他屁股,美環說要用手去搓才會乾淨,在逼迫下我終於動手了。從那次以後,我感覺Ivan比較喜歡我。

  門徒和信徒不一樣的地方是,看見問題時願意動手去解決,耶穌知道這些門徒將來的角色,耶穌愛這些門徒愛到底,在這些人的臭腳丫中,建立他們成為教會的根基。教會需要的不是光看見問題的人,真正的需要是願意動手去處理問題的人。

  第三個門徒的特性是,效法耶穌的榜樣。我們有許多可以作為效法對象的榜樣,企業家、政治家、偉人、英雄等等,當我們以什麼人做榜樣時,就會以什麼事作為目標。耶穌對門徒說:『我給你們作了榜樣,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』。『照著我向你們所做的去做』,這個要求可以說是一個永遠達不到的要求,因為耶穌為每一個人被釘死在十架上,為我們付出罪的贖價,我們不可能做到。但主要門徒以他為榜樣,榜樣能幫助我們找到耶穌給我們的目標,有目標的人會比沒有目標的人做更大的事。當你願意做耶穌的門徒時,你會開始思想,耶穌有什麼榜樣給你。當你願意做耶穌的門徒時,你必須改變你的價值觀,你必須學習付出和犧牲。

  求主幫助我們,做一個有行動的門徒,能擔大責任,也肯做小事;看得見問題,肯動手去處理;看見主的榜樣,肯效法去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