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9.9.5

『得救與委身』

出埃及記19:1-8

 

很多年以前,中國信徒佈道會出版一本小冊子,這本小冊子叫【真門徒】,許多人受了這本冊子的影響,把教會中的基督徒分為「教友」、「信徒」、「門徒」、甚至還有所謂的「真門徒」、「假門徒」之分,因為耶穌的門徒中還有一位賣主的猶大。所謂的教友,連有沒有得救都是問題;信徒可能是勉強得救的;門徒和真門徒是主要使用的,不但將來會得救而且要得獎賞。這樣的分法雖然好像很有道理,但在教會中卻造成了不少紛爭,熱心的人說那些不熱心的人可能是沒有得救的基督徒,不熱心的人說熱心的人是律法主義的法利賽人。

 

為了平息紛爭,有人提出一個折衷的說法,其實得救和委身是同一回事,只是程度上的不同,不管熱心或不熱心的基督徒,對主都有起碼的委身,但基督徒有時候會軟弱跌倒,就像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有許多問題,但保羅在書信中仍然稱他們為聖徒,不敢論斷他們有沒有得救。我們今天從出埃及記這段經文來思想,神拯救我們,要我們有什麼樣的委身。

 

我們從地裡背景可以為出埃及記分為三大段,第一段是一到十五章,選民在埃及受奴役的階段,第二段是十六到十八章,出埃及後的第一段曠野路;第三段是十九到四十章,幾乎全都是律法的內容,神在西乃山的曠野頒佈給選民的律法。以色列人蒙神拯救出了埃及,由摩西帶領他們走到西乃山,這是當初上帝在西乃山上呼招摩西時,要他帶領百姓做的事,出埃及記三章上帝對摩西說:你將百姓領出來以後,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。所以十九章這一段聖經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歷史。

 

從時間上來說,十九章一節說: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後,滿了三個月的那一天,就來到西奈的曠野。這一節的翻譯根源文的意思不一樣,正確的翻譯應該是:以色列人出埃及地以後,三月初一日來到西乃山的曠野。按照舊約的立法來算,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前一天成為後來的逾越節,那天是正月十四日,以色列人在逾越節的次日起行,到三月初一日剛好是出埃及地後的第四十六天,摩西上西乃山之前,上帝要百姓自潔三天,剛好在出埃及後的第五十天摩西上西乃山。所以猶太人有一個傳統,認為上帝是在五旬節這一天降臨到西乃山和以色列人立約,以色列人在這一天正式成為屬神的子民,所以這一天算是以色列國的生日。在新約時代,五旬節是教會設立的日子。舊約有許多事件是新約時代的預表,這裡是一個明顯的例子。

 

以色列人到西乃山,是他們出埃及的第一個目的地。西乃山在西乃沙漠的南部,許多到聖地旅遊的人都一定會到這裡,想像當年神在焚而不毀的荊蕀樹中呼召摩西,還有神在雷轟閃電密雲中和以色列人立約的景像。今天如果從埃及的開羅,開車只需要半天的時間,但以色列百姓出埃及走到這裡,花了四十六天的時間,他們四百年來第一次走這麼遠的路,一路上只有沙漠,靠著雲柱火柱的引導,也吃不到埃及的蔬菜水果,只有每天早晨拾取的嗎哪;喝水也只能靠從磐石流出的水。當他們到西乃山的第一件事,聖經說他們在那裡安營,他們要好好的休息。摩西卻上山去朝見神,摩西上了山聽見神對他呼喚。在摩西五經中有很多次記載神對摩西說話,但用呼喚的只有四次(出3:419:324:16、申1:1),四次都是摩西特別的經歷,代表摩西從神領受重要的信息。

 

今天這段經文有三個關於救恩和委身的重點。第一、救恩是神給人的恩典,人所做的事不能換取救恩。神要摩西對百姓說:「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,你們都看見了。」成為基督徒的第一件事,就是體會到神的恩典,若不是神的救恩,沒有人能夠從罪的綑綁中脫離出來。罪的綑綁叫人得不到自由,罪的勢力逼迫人去作自己不喜歡作的事,生活在罪中的人,就如同以色列人在埃及地當奴隸一樣,沒有向罪拒絕的自由。

 

上帝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人的奴役,在埃及地行了許多神蹟,除了摩西在法老王面前用杖變蛇以外,後來十項災害的神蹟,以色列人只是在旁邊的觀眾,觀看神的作為。神為他們所做的,叫他們看見原來他們住了四百多年的埃及,並不是神要他們一直住下去的地方,十樣災害的神蹟直接打擊埃及人的偶像和信仰。整個過程中,以色列人看到摩西這個神的僕人,他也有許多灰心失望,若是靠摩西,以色列人是沒有辦法離開埃及地的。對以色列人來說,離開埃及是一項恩典,他們從此不用再被埃及人欺侮,不用再作奴隸了。

 

救恩是神給人的恩典,人要怎樣回應呢?在第四節的下半節說:「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,帶來歸我。」接受救恩是人對神的第一個委身,就如同老鷹用翅膀背小鷹一樣。摩西在臨終之前作詩歌紀念神的作為,在申命記三十二章十到十一節說:「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、就環繞他、看顧他、保護他、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。又如鷹攪動巢窩、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、接取雛鷹、背在兩翼之上。」

 

摩西用這兩句話描述神怎樣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,以色列在埃及受逼迫到相當程度時,神出手搭救他們脫離,等到他們自由了,在曠野中嘗到過程中的辛苦,就滿口怨言。這些剛從埃及出來的百姓就像菜鳥一樣,軟趴趴的沒有能力飛翔。神待百姓就如同老鷹訓練小鷹一樣,老鷹通常在懸崖或高樹上搭窩,當小鷹長到一個程度,小鷹該學飛了,老鷹會把小鷹從巢中趕出去,甚至把巢拆散或弄翻,小鷹就從很高的地方往下掉,當牠們快掉到地上以前,老鷹就衝到小鷹下面把牠們背起來,就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到小鷹學會飛為止。

 

人對救恩的回應就是信心,信心是人對神的第一個委身,如同小鷹知道老鷹的翅膀能停止牠們繼續往下掉一樣。以色列人一出埃及就接連不斷的遇見困難,他們不能走回頭路了,曠野路上後有追兵,前面不知道哪裡有食物和水,他們所走的每一步路,都需要用信心去面對。基督徒也是一樣,信主以後並不是一帆風順,一路平安的當基督徒,我們的生活後有追兵,前有困難,過去的習慣會向我們發出挑戰,禮拜天的早上,心裡會有聲音說:作什麼禮拜嘛?多睡一下或出去郊遊不是很好嗎?當我們要按照聖經的原則去作事時,就會聽到有人說:幹嘛那麼聖潔?大家還不都是一樣貪污打混的。信心是一種委身,把我們的老我和困難交託給神,每一步路都需要靠神的帶領。

 

第五節說:「如今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、遵守我的約、就要在萬民中作屬我的子民、因為全地都是我的.」這節沒有把原文中的一個字沒有特別強調出來,屬我的子民在原文中有特別珍愛的寶貝的意思。神看他的選民如同罪珍貴的寶貝,就像每一個作父母的看自己的小孩一樣,沒有那個孩子會比自己的小孩棒的。當我們帶Ivan時,我就有這種感覺,雖然他有很皮的時候,也會鬧情緒,他跟別人家的小孩比起來,他還是最可愛的。

 

以色列人在曠野中時常得罪神,常常被神責備和處罰,但在外人面前神還是看他自己的選民是最好的。民數記二十三章二十一節說:「他未見雅各中有罪孽、也未見以色列中有奸惡」,這句話是神透過外邦人的先知巴蘭的嘴巴說出來的,摩押人雇巴蘭去咒詛以色列人,神卻掌管巴蘭的嘴巴在摩押人面前稱讚以色列人。因為神把以色列民當成最珍貴的寶貝。我們在神的眼中,價值是無法估計的,神願意為我們捨了祂的獨生愛子,付出所有的代價,把救恩賜給我們,只因為我們是祂最寶貴的選民。

 

神對我們有深切的期待,第六節說:「你們要歸我做祭司的國度,為聖潔的國民。」這一句話同時也告訴我們要作什麼樣的委身。「祭司的國度,聖潔的國民」同時包含兩種意義,祭司和聖潔有宗教方面的意義,國度與國民是屬於政治上的意義,神對他的選民在宗教和政治上都有期待,宗教是屬靈的生活,政治是屬世的生活,神要他的選民在屬靈和屬世都按照祂的心意生活,意思就是信仰跟生活要一致。我們不能在信仰上是一種表現,在生活上又是另一種表現,對神委身的基督徒,必須把所信的活在生活上,我們相信神是可以信靠的,就要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交託給祂,我們相信神在聖經中的教導,就要把這些用在生活中。信仰和生活一致是基督徒的第一種委身。

 

祭司是一種身分,聖潔是一種品格,神要我們作的第二個委身是,對身分和品格一致的委身。最近的政治新聞讓我們看見,政治人物打擊對手的最常用方法,就是把對方品格上的污點暴露出來,讓大家不去相信他。某一位前任的法務部長公開表示不支持某某人當副總統候選人,說要把那位候選人以前的內幕公開,第二天就有人控告他在公職時上酒家,行為放蕩,要先把他言論的可信度降低。基督徒應當在身份和品格的一致性上委身,當我們要在世人面前為主作見證時,撒旦會控告我們是不配的,他把我們在品格上的弱點指出來,然後對我們說:像你這種基督徒也配作見證嗎?神要我們對身份和品格的一致上委身,原是要保護我們不受攻擊。他知道我們都有犯錯的可能,所以要求我們有好品格。

 

神對選民的第三種期待是,為別人委身。祭司是中間人,代表百姓向神獻祭,他的服事會為別人帶來從神而來的祝福,百姓得罪了神,祭司幫他們到神面前求赦免,祭司是為別人委身的人。基督徒有祭司的身份,應當成為願意委身給別人的人。什麼叫作委身給別人呢?簡單說,就是幫助別人得到最大福份的人。夫妻關係需要委身,配偶願意為對方付出最多的愛,彼此的感情自然會穩固;親子之間也有委身的關係,父母為子女付出最大的關心,子女才懂得體諒父母;當我們願意為去服事別人、為別人祝福時,我們自然容易建立好的人際關係。帶領人信耶穌之前,要先為他們委身,先去關心他們的需要。

 

基督徒的得救和委身,原本是同一件事,接受救恩的同時也是願意向神委身,我們不要在過去那種不認識神時的樣子生活,既然接受了白白的救恩,就是願意開始改變。願我們把所信的真理活出來,在行為上叫人看見我們有好的品格,成為幫助別人認識神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