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7.12.14

『這是為誰說的?』

路加福音12:35-48

 

  最近有許多亞洲國家,受到所謂的金融風暴的衝擊,有的國家在經濟上受到太大的影響,官員因此被迫辭職下台。台灣選舉之後,也有人因為失敗而引咎辭職。這是屬於世界的成敗論,有辦法解決問題的人可以留在高的地位,甚至繼續往上爬,克服不了困難或成積不好的人,只有下台一途。神對基督徒衡量成敗的標準,跟這個世界的衡量標準不一樣,世界是以結果來論成敗,神對我們的衡量,卻是以過程論成敗。

 

  今天這段經文包含三個比喻,耶穌講這三個比喻之前,其實還有一段話,那一段話是針對當時的人,太過於在意生活中的問題,而忽略了神的國。這個世界有許多東西對人有很大的吸引力,每個人都想要更多更好,從古到今都是一樣。所以耶穌勸人要除去貪念;然後提醒信徒,不要做無知的財主,只想為自己攢更多的錢財,在神面前卻非常的貧窮,不能向神交帳;接下來主耶穌勸信徒不要憂慮衣食,要先求神的國何神的義;最後再一次提醒門徒,要積財寶在天。在一連串的教導中,耶穌並沒有否定物質的重要,祂要我們享受一切所擁有的同時,也應當追求生命的豐盛,明白我們生命的方向在那裡。所以,基督徒最重要的是,儆醒等候主的再來。

 

  在今天經文第一個比喻中,一個儆醒等候主人回來的僕人,他必需有兩個預備,第一個預備是束好腰帶,第二個預備是保持油燈亮著。從經文的描述看來,這個比喻的時間背景是晚上,晚上原本是該休息的時刻,但主人還沒回來,僕人必需仍然把他的腰帶束好,可以在主人回來的時候,立刻服事主人。古時候,晚上燈還不能熄滅,是因為還有工作沒做完,主人還沒回來,僕人的工作就是要注意保持點燈的火不斷的燒著,一直到主人回來。在比喻中告訴我們,主人回來時看見僕人的儆醒就滿意了,他並沒有額外的要求僕人再做什麼,反倒去服事那個儆醒的僕人。這個比喻告訴我們,要做一個隨時可以服事神的基督徒,神尊重這樣的人,當主再來的時候,要特別賜福給這樣儆醒忠心的人。

 

  為了強調隨時儆醒的重要,耶穌又講了一個比喻。在這個比喻中,耶穌再來被形容為好像賊的來臨,而門徒要像家主一樣的儆醒。這是一個反面的比喻,耶穌把自己的再來形容像小偷光臨,祂用這樣的比喻要告訴我們一件事,如果缺乏儆醒,就會遭受損失。前面一個比喻提到,儆醒的人會得到賜福,這一個比喻從反面提醒,儆醒的人不會受到損失。在這個比喻中,有一個字很重要,三十九節說:家主若知道賊什麼時候來,就必儆醒。這個字就是『若』,這個字把儆醒強調出來。我們試試看把這個字跳掉,讀三十九節:家主知道賊什麼時候來,就必儆醒。這會是什麼樣的儆醒?這種儆醒用鬧鐘就可以了,不需要隨時儆醒。神要的儆醒是一個過程,並不是結果。

 

  第一個和第二個比喻,很清楚的表達出,要隨時儆醒準備迎接主的再來。彼得就問耶穌一個問題,這些比喻是為誰說的?彼得用選擇題問耶穌,你是對我們,還是為群眾講這些比喻。他有這樣的意思,如果這些比喻是對群眾講的,那我們這些門徒就不需要太在意了。彼得的這種心態,常常出現在許多基督徒的心裡,今天聽到這篇講道,如果某某人聽見了多好,人總是不覺得自己有問題。耶穌講儆醒等候,彼得認為自己天天跟耶穌在一起,那裡需要儆醒,應當儆醒的是那些有問題的人。通常一個屬於每一個人的責任,最後都沒有人做到。

 

  有四個人在一起工作,他們的名字分別是Everybody(每一個人)、Somebody(某個人)、Anybody(任何人)、和Nobody(沒人)。有一天,他們在討論一件事應該由誰負責,某個人說,這是每一個人的責任,他這個觀點得到任何人的同意,結果沒人去做。耶穌沒有正面回答彼得,反倒丟一個問題問他,誰是忠心有見識的管家?然後再用一個比喻回答他。第三個比喻談一個管理其他僕人的管家。

 

  當主人不在家的時候,這管家按照他的責任去照顧其他人,主人回來看見,這管家就有福了,四十四節說,主人會把更多的職責交給管家,忠心的獎賞就是更大的職責。在社會上的工作也是這樣,如果你的老闆把更大的責任交給你,代表你有更多的報償及權力,你在社會上的工作,升職加薪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。但在教會中的情況,卻是不一樣的,在教會中如果有什麼工作需要推動,最困難的不是沒有人願意做,而是沒有人願意負責,在教會中肯當執事的人不多,願意當傳道人的人更少,當會友是最不需要負責任的。在責任裡面,人不得不儆醒,有承擔責任的人,比沒有責任在身的人,更加要儆醒謹慎。在第三個比喻中,耶穌也提到輕忽主再來的結果。當管家以為主人回來的時候還很遠,他就隨興的濫用職權,放任自己去滿足慾念,在他想不到的日子,主人回來要重重的處罰他。

 

  耶穌說第三個比喻,是為了回答彼得的問題,不要以為在這個比喻中,耶穌用管家,就以為這是對少數的門徒說,注意47和48節,你會發現耶穌前面兩個比喻是向群眾說的。因為第三個比喻的重點是,神按照各人的責任來審判各人。『多給誰,就向誰多取;多託誰,就向誰多要』,一方面是警告,我們領受神的恩典,要知道神會注意我們蒙恩得救後的表現,我們的生活表現,有沒有跟所得的恩典相稱,如果我們浪費了神的恩典,將來神要追討我們的責任。『多給誰,就向誰多取;多託誰,就向誰多要』,也是安慰我們,神將來要我們向祂交帳,完全是我們做得到的程度,因為祂已經先給我們了,祂不會要求得多過所給的。在聖經的原文中,『多給誰,就向誰多取』,不是把已經給的再拿回走,而是來察看得到後的結果是什麼,『取』的原文是尋找。所以,我們要服事神,也不是要過份的要求自己,常去做超過自己能承擔的工作,做到一個地步,累得不想再繼續下去。神要求我們的,都是祂已經給我們的,我們不能因為擔心做不來,而不願意服事。

 

  神對每一個基都徒,都有恩典也有要求。我們剛信主時,大概不知道我們能為主做什麼,每一個服事神的人,不管是傳道人、執事、同工,參與教會中的大小事,向還沒信主的人作見證,都有一個過程,這不只是學習的過程,也是一個實際付出行動的過程。如果我們把教會服事、領人信主的的責任,推給某幾個人,我們會失去儆醒的心。

 

  我一直到現在都還很害怕講道,每次講道之前我的壓力會很大。我常在想,上帝為什麼要呼召我當傳道人,我看見在教會中口才好的人很多,講道一定比我精采。後來我想通了,神要我儆醒,我是一個很容易打瞌睡的人,還沒當傳道人以前,在聽別人講道的時候常打瞌睡,現在我講道,沒有辦法打瞌睡了,這是神給我的恩典。我也知道,在我裡面有許多不好的本性,最近在得勝課程中,有一些學生在作業本上罵髒話,有的同工很生氣,我雖然生在基督化的家庭,但在國中時,我也是一個滿口髒話的少年人,用台語的省罵,用國語的國罵,都講得很厲害,只是那時候英文差,不像現在有些孩子會用什麼F..K的美國髒話罵人。是神的恩典,沒有讓我陷在污穢的言語跟環境中,我因為有許多基督徒的長輩跟朋友,陪著我的成長,這些人是我在教會中所接觸到的。

 

  儆醒跟服事是不能分開的,耶穌的比喻把這兩者的關係講得很清楚,懂得儆醒的僕人跟管家,也會是忠心的人。儆醒的基督徒會知道他要怎樣服事主,願意服事主的人,也會儆醒的等候主的再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