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基督教神學有關的古希臘思想

 

古希臘哲學發展三階段:宇宙論(Cosmology)、人事論(Anthropology)、倫理哲學(Ethics)。

 

【宇宙論階段】

 

赫拉克利特(Heraclitus540-470 B.C.)提出「宇宙萬物是由一種像『火的元素』不停流轉的物質所構成,這物質滲透於萬物的理性,包括人的靈魂在內。」

 

畢達哥拉斯(Pythagoras580-500 B.C.),創始形而上學,提出靈與物、善與惡的二元論,主張非物質的靈魂是被囚禁於屬於物質的身體中。

 

【人事論階段】

 

蘇格拉底(Socrates469-399 B.C.),主張正當的行為建基於知識,而發揚為四種自然美德,即謹慎、勇敢、自制與正義。人們只有擺脫物慾的誘惑和後天經驗的局限﹐獲得概念的知識﹐才會有這四種美德。他認為道德只能憑心靈和神的安排﹐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認識心靈和神﹐聽從神靈的訓示。

 

柏拉圖(Plato427-347 B.C.),他把世界劃分為形而上(metaphysical)與形而下(physical)兩大部份。能夠以感官察知的物質世界是易變而相對的,物質(形而下的)世界只是理型(idea)(形而上的)世界的影子。人的靈魂來自而形而上的世界,所以人在形而下的世界看到理型世界的影子時,就會想起從前認識的理型,獲得最高的絕對知識,是人生的得救之道。

 

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384-322 B.C.),認為理型與現象是互相依存的,宇宙一切的演化與機能,都是二者(法式From與質料Matter)相互作用的結果,法式代表實在性(actuality),質料代表潛能性(potentiality),而潛能性可能發展成實際性,二者具有互相決定性。在宇宙裡,低級的法式對高級的法式而言是質料,而高級的質料對低級的質料而言是法式。以此推出最高的第一因(The First Cause)存在。

 

【倫理哲學階段】

 

斯多亞主義(Stoicism),代表性的人物有哲諾(Zeno336-264 B.C.)、克里安提(Cleanthes301-232 B.C.)、屈西坡(Chrysippus280-207 B.C.)。萬有都以『道』(洛格斯logos)為本,包括最精的上帝,到最粗的物質,包括人的理性也是『道』的一部份。宇宙一切都是『道』所支配,人順應『道』的呼喚就是人生的本份及最高目標。

 

伊壁鳩魯(Epicurus342-270 B.C.)學派,以追求人生意義為首要關懷,思想與斯多亞學派雷同,但斯多亞以實踐道德為目的,伊壁鳩魯以實踐道德為手段,以道德為達到幸福的手段。

 

 

【公元36世紀主要流行於古羅馬的思想】

 

新柏拉圖學派(neo-Platonists)。綜合了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、斯多亞、畢達哥拉斯主義,加上東方宗教哲學的色彩,形成強烈的神秘主義傾向。主張藉著克制肉體慾望,潔淨個人靈魂因為離開原來地位而沾染上的污穢,並靠沉思默想達到與神合一的境界。